2010/07/28

日本雜誌的生存之道《 Yappa 》



iPad 在日本問世的一個月時間內,Yappa 組織開發的各類與雜誌相關的##ReadMore## app 應用程序,快速地在 iTunes Store 更新發佈。

作為日本最大的軟體開發公司之一,Yappa 在用戶界面的技術與設計上處於領先地位。公司創立於 2000 年,目前總部位於日本東京,在美國、以色列分別設有辦事處。公司旗下的 Spin Media 即針對網路及行動終端,以 SpinMedia Browser 和 SpinMedia Studio 為其主要業務方向,為報紙、雜誌、漫畫等的電子化閱讀提供解決方案。

Yappa 參與了 Condé Nast 的《Vogue Nippon》、《GQ》日本版以及《Vogue Hommes》日本版等雜誌的數字化。起初分別是《Vogue Nippon》、《GQ》日本版的 5 月刊,此後仍舊按月發佈,和以半年為週期出刊的《Vogue Hommes》日本版的 3 月刊。每期雜誌都會單獨地形成一枚 app 應用。以及 Yappa 在今年初為《relations.》雜誌開發的人物系列 iPhone apps 均很經典,最近,則是在6月25日放出的《週刊ファミ通》免費 app 應用,固定在每週五更新關於遊戲業界的報道內容。

另外,千趣會與 Yappa 合作的app應用,將傳統郵購形式的目錄,轉以針對 iPad 的 app 應用去呈現,同時方便用戶直接鏈接到網站,進而實現購買。

此前也有只針對 iPad 發佈的楽天ブックス 在線書店的 app 應用,方便印刷版的在線購買,同時提供雜誌部分數字版內容的預覽。徳間書店、つり人社、ブティック社、幻冬舎、朝日新聞出版 等許多著名出版機構均參與其中,雜誌包括《食楽》、《つり人》、《Best Gear》、《World Soccer King》、《スマッシュ》、《東本昌平 Ride 36》、《GQ》日本版、《OZ magazine オズマガジン》、《OZ plus オズプラス》、《カジカジ》、《Real Design》、《Discover Japan》、《ランドネ》、《PEAKS ピークス》、《Meets Regional》、《今日の料理》、《SAVVY》、《お立ち台通信》、《所ジョージの世田谷ベース》、《PHaT PHOTO》等。另外,《Mina》雜誌領銜的主婦の友社的電子書店 app 應用,也將 Yappa 本身的技術優勢體現到淋灕盡致。

Yappa 的社長伊藤正裕就表示,在日本,雜誌的讀者約有 3500 萬,忠實讀者約有 1000 萬。要想吸引這些讀者轉投電子平台,必須市場已經消費 1000 萬台以上支持電子閱讀的終端設備。但對於 iPad,這似乎只是時間問題。在東京,以目標讀者精准著稱的免費雜誌《R25》,也是在 6 月初推出雜誌的 iPhone app,Yappa 提供技術支持。理由是,詳盡的調查數據顯示,東京都的 iPhone 使用量已經有約 50 萬部,足以達到電子版雜誌的發行預期。而對於品牌,iPhone 用戶是否為具有消費能力和意識的潛在人群,相比之下,就更加不是甚麼問題了。

Yappa 與日本電通廣告公司聯合,為 MagaStore 開發的 app 應用,不僅針對 iPad、iPhone,且還支持 Android 等其他手機界面系統,是 Yappa 力推的產品。其中包含約 55 本雜誌,包括《SPA!》、《週刊ダイヤモンド》、《AERA》、《GQ》日本版、《ef》、《住まいの設計》、《料理通信》、《旅》、《Tipo》、《Mac Fan》、《PC fan》、《株式にっぽん》、《Newsweek》日本版、《Goo Bike》、《Gainer》、《Tokyo Graffiti》、《F1速報》、《Get Navi》、《WHAT’s IN?》、《デジモノステーション》、《AUTOSPORTS》、《自遊人》、《bmr》、《Motor Magazine》、《PATi PATi》、《GRIND》、《GOETHE》、《アサヒ蕓能》、《ゴルフダイジェスト Choice》、《ar》,以及 NHK 的外語教材等,數量仍在增加。免費贈閱的期刊數量很少,每冊雜誌的下載費用約在 115-1800 日元之間。

此舉有些類似 Zinio 為代表的多媒介平台購買和閱讀電子版雜誌的模式,目前正逐漸成為消費主流。對於讀者或普通用戶 Zinio 確實足夠了,但這種模式未必是最好的未來媒介呈現方式。“Stop Pasting Print Publications onto the iPad!” 當初,Mark Potts 在試用完盡多的 iPad 版報紙或雜誌後,這樣無奈地表態。許多應用明顯遜色於自己的網站。Mark Potts 的觀點真正地代表媒體從業者的態度,我也很懷疑期刊的直接電子化。出版商往往只將目光停留在業務問題或新興的廣告形式,現時的光鮮只源於已有的內容。在 iPad 等其他介質的數字化閱讀議題上,我的觀點是,若不能很好地利用網路,那麼也無法在 iPad 上實現價值最大化。

引述自amagzin.co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